信息与电子工程领域是当前全球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的领域,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正在加速推进其他领域的工程科技发展,信息技术与产业的水平成为一个国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8月3日-8月4日,由信息与电子工程领域颠覆性技术战略研究课题组主办,浙江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联合承办的信息与电子工程领域颠覆性技术高端论坛在浙江德清正式召开,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和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为会议协办单位。浙江大学潘云鹤院士与中国工程院吕跃广院士、航天科技集团包为民院士担任论坛主席。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陈左宁院士出席致辞,来自信息与电子工程领域的谭建荣院士、陈志杰院士、欧阳晓平院士、龚旗煌院士、周志成院士、苏东林院士、崔铁军院士、罗先刚院士等重要嘉宾以及近200位全国各地政、产、学专家参加。
12位院士及部分嘉宾合影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陈左宁院士致辞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陈左宁院士、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组长潘云鹤院士、中共德清县县委副书记和县长敖煜新在开幕式分别致辞。
潘云鹤院士致辞
中共德清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敖煜新代表德清县致辞
大会由中国工程院吕跃广院士主持,龚旗煌院士、崔铁军院士、罗先刚院士分别作院士主题报告。华为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百度CTO王海峰做企业报告。来自北京大学张志勇教授、清华大学罗毅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张宏科教授、南京大学闫峰教授、浙江大学吴飞教授等专家作专家主题报告,围绕颠覆性技术前沿深入探讨,带来一场学术盛宴,引起参会人员深度思考。专家报告环节由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庄越挺教授主持。
中国工程院吕跃广院士主持颠覆性技术高端论坛
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主任庄越挺教授主持下午专家报告环节
随后,在浙江大学承办的颠覆性技术青年论坛中,凝聚了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挑战信息极限的优秀青年学者,来自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唐晓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谢楷,中国科学院王海斌,中国科学院李澄宇,南方医科大学马建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周峰,哈尔滨工业大学董永康,浙江大学赵毅,清华大学吴华强,天津大学韩亚洪等专家围绕未来航天变革技术、信息超限、态势感知、博弈对抗、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论题展开讨论。
作为本届高端论坛的重要环节,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主办,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思源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共同承办第三期思源联盟“灰犀牛”人工智能技术特训班开班仪式举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包为民院士主持了“灰犀牛”人工智能技术特训班的开班仪式。包为民院士特别提出,希望学员能将所学到的智能技术知识用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瓶颈和难题,要持续学习,不断学习,将知识进行转化运用,推动各自领域的创新发展。
包为民院士主持灰犀牛班
开班仪式中,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党委书记李明华以《航天复杂系统工程管理与人工智能》为题作专家主题报告。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禹春梅副所长对思源联盟及灰犀牛班做了整体介绍,浙江大学史红兵教授作开班致辞。
李明华书记作主题报告
禹春梅副所长系统介绍“灰犀牛”人工智能技术特训班
浙江大学史红兵教授作开班致辞
包为民院士和潘云鹤院士分别为“灰犀牛-人工智能技术特训班”和“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揭牌。
揭牌仪式
我国著名雷达与电子技术专家张履谦院士、中国工程院潘云鹤院士分别为“灰犀牛”人工智能技术特训班和“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题词并赠予寄语。
人工智能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是引领未来的战略高技术,随着新基建迎来发展新机遇,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推动我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强调:“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打造多种形式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力度,为科技和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
”灰犀牛”人工智能技术特训班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战略部署,探索智能控制技术与工程应用的深度结合,积极培养航天人工智能技术人才梯队,支撑未来装备发展、支撑技术引领,提高我国航天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灰犀牛”是据古根海姆学者奖获得者米歇尔·渥克的《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提出的概念,“黑天鹅”比喻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事件,而“灰犀牛”则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人工智能,教育先行。人才培养是创新的基础,也是夯实国家现代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灰犀牛”人工智能技术特训班已成功举办三届,第二期“灰犀牛”智能控制技术特训班于2019年6月在浙江大学举办。第三期特训班继续由浙江大学人工智能所和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承办,参加单位数由第二期的5家单位扩大到13家单位,涉及航天、航空、航海等领域。
第二期“灰犀牛”培训班
在第三期“灰犀牛”培训中,进一步创新教学,由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和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发起成立的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将全程提供实训支持,提供课堂理论学习和平台编程实践,提升学员工程应用能力。本期“灰犀牛”人工智能技术特训班将并行开设总师班和基础班,来自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等13家单位的近百余名骨干学员参与培训。
嘉宾与第三期“灰犀牛班”参训学员合影
本次培训共邀请了17位学术界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专家以及华为公司技术专家组成顶级师资队伍,所有学员将在专家的教学指导及智海平台的支持下,在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德清研究院进行三周半的课堂理论学习和平台编程实践,着力提升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
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教授为灰犀牛班学员上课
“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于今年7月1日发布,是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发起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以人才培育、科技创新为使命,深度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生态建设。通过汇聚国内外前沿技术和产业资源,搭建产、学、研、政互通共赢的全新生态链。本期“灰犀牛班”正是智海平台赋能航天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将提供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分布式人工智能与高性能机器学习架构智能无人系统与射频芯片、基础智能软件与安全、昇腾AI处理器软硬件架构及开发框架等6大案例、42学时的精品实训课程。
在此之前,7月11日,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还主办了由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提供全程实训支持的首期全国高校《人工智能导论:模型与算法》师资培训班,由浙江大学吴飞教授与来自华为的专家主讲。来自18个省份、近百所高校的126名教师参加了远程在线学习。
智能技术的发展核心在与人才,只有通过不断培养人才,才能有力促进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的衔接与转化。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将积极参与到教育赋能、行业赋能中,以智海平台为容器,为新一代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提供算法实训机会,让学习者体会人工智能具能、使能和赋能,从算法层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知其意,悟其理,守其则,践其行”,通过实训平台搭建,将理论知识转化成赋能应用,促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国家、行业和企业需求结合更加紧密。
图文编辑:胡迪斐
责任编辑:胡迪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