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届中国现象学年会暨现象学国际研讨会在杭州顺利召开

发布者:房玮发布时间:2019-11-01浏览次数:2069

2019102627日,由浙江大学现象学与心性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哲学系举办的第二十四届中国现象学年会暨现象学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之江饭店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是“汉语现象学:历史与未来”。本次会议共有202人正式注册报名,其中包括来自德国、英国、日本、瑞士、台湾、香港和澳门的二十余名国际学者。

1026日上午的会议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王俊教授主持。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院士首先致辞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他特别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浙江大学正在积极开展的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双脑计划”),此项计划由吴朝晖院士、浙大医学院段树民院士和浙大哲学系的倪梁康教授共同推进,聚焦于意识、大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浙大哲学系的外国哲学、伦理学、逻辑学均有研究力量参与其中。吴校长指出,现在是哲学发展最好的时代,哲学研究应当直面时代之大变局,关注新的问题,充分发掘跨学科的发展潜力,推动研究的发展。此次年会以及浙江大学现象学与心性思想研究中心的成立,也是提升浙江大学哲学学科发展水准、凝聚研究力量的积极举措。最后,吴校长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吴朝晖校长致辞

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商务印书馆副总编陈小文先生介绍了近一年来现象学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列举了一年来各高校组织的现象学学术活动。陈小文先生还回顾了浙江大学哲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并对浙江大学哲学系近年来的发展表示肯定,期望浙大哲学系能够更加独立宽广的发展空间。

陈小文先生致辞

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秘书长、发言人、《哲学研究》副主编陈德中先生代表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发言,他预祝会议成功,并从期刊主编的角度谈到当今中国现象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陈德中先生致辞

大会开幕式还举行了“浙江大学现象学与心性思想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首先,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现象学与心性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倪梁康教授阐明了“心性”一词的两重含义:它首先意味着“心之性”,即胡塞尔所说的“意识的本质”、舍勒意义上“心的秩序”或佛教所说的“二种性”;其次也意味着“心与性”,即孟子所说的“尽心知性”、慧能意义上的“明心见性”、朱熹那里的“心为已发、性为未发”,甚至可以对应于佛教的“法相宗”和“法性宗”,或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意识现象学”与“存在本体论”。这个阐解为心性思想研究乃至心性现象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倪梁康教授致辞

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开幕式结束后,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陈嘉映教授主持了上午的三场主题报告。首先,日本东洋大学文学部名誉教授山口一郎作《单子间性的时间化下的运动感觉之生成》的报告,山口一郎教授尝试论证在自我极形成之前存在着共单子性的时间化,从“零运动感觉”的原意识中形成了自身与他者的身体区分。随后,维也纳大学的斯汀格教授做了《在概念立场和现象指示“居间”中的现象学概述:中国遇到欧洲,欧洲遇到中国》的报告,斯汀格教授以胡塞尔对于“陌生世界”、“陌生经验”和“生活世界”的分析为起点,探讨一种真正的跨文化现象学的可能性。最后澳门大学王庆节教授作《海德格尔“大地”与“世界”与康德的“物自身”——<艺术作品的本源>第二节的一个新的解读视角》的报告,王庆节教授认为海德格尔的“世界”与“大地”和传统的“现象”与“物自身”代表两种不同的哲学思路,后者是近代哲学知识论的思路,前者则是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血肉相连。

山口一郎教授主题报告

Stenger教授主题报告

王庆节教授主题报告

大会掠影


从左到右依次:朱晓宏教授报告、丁耘教授报告、何卫平教授提问、李章印教授提问

1026日下午与27日上午,大会分别设立了13个分会场,组织了共计28组、143个专题报告。分会场主题既有“现象学原理”、“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哲学”、“当代现象学”等传统的现象学研究题目,也有“现象学与中国哲学”、“现象学与教育学”、“现象学与当代科学”、“回忆与记忆”等本次年会特设的跨学科分论坛。年会还特别设立了3组英文报告,主要由国外学者做报告,吸引了众多听众。

倪梁康教授报告

林镇国教授报告

从左到右依次:汪文圣教授、欧阳谦教授、Dennis MeMenus教授、王恒教授


会议分会场

会议分会场

会议分会场

1027日下午,在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朝东教授的主持下举行了三场主题报告。首先,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迈腾斯教授作《联觉与注意力》的报告,迈腾斯教授认为联觉与注意力是感知的两个完全相反的方面,前者是一种整合的能力而后者是一种聚焦的能力,在思考二者的关联时不可忽视语言的作用。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的谷徹教授作《人称与文化》的报告,谷徹教授尝试在东西方文化与语言的差异中思考人称代词的意义本质和机能,他认为在人称自我之下还存在着是自己的同时也包含着他者的原自我。德国科布伦茨-兰道大学的贝默斯教授作《为意见正名——生活世界与信念》的报告,贝默斯教授简短地梳理了“生活世界”与“意见”两个概念在今天的用法以及在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原意,之后借助维特根斯坦的“兼顾”概念对生活世界概念进行了新的阐释。柏林自由大学的张灯博士、中山大学的廖钦彬教授、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王歌研究员分别担任三场报告的翻译。

李朝东教授主持主题报告

Mertens教授主题报告

Bermes教授主题报告

谷徹教授主题报告

27日下午的大会闭幕式由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庞学铨教授主持,由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商务印书馆陈小文副总编发表总结发言。闭幕式上公布了2019年熊伟青年学术奖的获奖名单,倪梁康教授、陈嘉映教授为获奖者王建辉、尚静、邵奇慧、王旭举行了颁奖仪式。

庞学铨教授主持闭幕式

陈小文秘书长总结发言

张伟教授介绍熊伟奖评奖

陈嘉映教授、倪梁康教授为王建辉、尚静颁熊伟奖

闭幕式现场

依循惯例,在本次年会期间还召开了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会议,会议增选了六位学者为中国现象学委员会委员,分别是(排名不分先后):首都师范大学朱清华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李朝东教授、广西师范大学肖德生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李云飞教授、贵州大学张柯教授和中国政法大学张浩军教授。会议还决定,2020年第二十五届中国现象学年会由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承办。

本次年会的成功召开,也要特别鸣谢张小龙先生和粉笔蓝天的慷慨支持。

本次会议是浙江大学哲学系第二次承办现象学年会,会议规模、学术报告的数量均创下历年年会新高。本次年会除了汇聚了国内活跃的老中青三代现象学研究者之外,也邀请了当今欧洲和日本最有影响力的现象学家,比如山口一郎,谷徹,Georg StengerKarl Mertens,以及国际研究界比较活跃的新一代青年学者,比如Sophie Loidolt,Michela Summa, 田口茂等。随着现象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汉语现象学及其对于国际学界的原创性贡献会日益鲜明。

第二十四届中国现象学年会与会人员合影


文 / 王知飞